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7日 17:00 5 admin

转载自:动静原创

记者 应腾

当博物馆考核不再只是专家点头,更要观众鼓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贵州省博物馆近日进行的讲解员星级考核,正上演着这样一场从“专家思维”到“用户思维”的变革。

相比以往,今年的考核姿态更开放——在保留本馆资深专家评审的基础上,首次引入媒体记者、学校教师和博物馆志愿者三方参与,从“博物馆+传播+教育+公众”三大视角切入,为讲解员星级评定注入多元标准,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文化服务。

作为唯一受邀的媒体代表,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又为大众传递了怎样的文化服务新信号?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考核首次引入媒体记者、学校教师和志愿者三方参与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博物馆的“用户思维”升级。

过去,讲解员考核标准往往更侧重“专家视角”,如知识准确性高不高,表达流畅度强不强,礼仪规不规范,但今年考核首次引入媒体记者、学校教师和志愿者三方参与,从“博物馆+传播+教育+公众”三大贴近普通观众的视角,为讲解员星级评定注入多元标准。

这小小的变化,折射出博物馆正在经历一场从“专家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深刻转变。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评委席“破圈”,观众视角成“硬指标”

“以往考核侧重于知识不能错、表述要专业、流程要规范,核心是‘把文物讲对’,但现在要在‘讲得对’的基础上,让媒体觉得文物故事更有传播力、教师觉得有教育意义、志愿者觉得听得懂。”在贵州省博物馆党委书记李强看来,现在考核的核心是“对观众负责”,最终实现让文化真正走进大家心里,“引入多元评委的评定,就不再局限于讲解员的知识,而是涵盖了‘会不会讲、讲不讲得懂、能不能打动人心’等更立体的维度,更关注观众的感受。”

当考核标准从“专家点头”转向“也要观众鼓掌”,折射的正是博物馆从“专家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和升级,也让博物馆离公众更近了一步。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从“背资料”到“讲故事”,传播思维大升级

其次,我们看到是讲解员“传播思维”的升级。

对12位讲解员来说,考核不仅是检验业务能力的“年度大考”,更是一次知识体系储备的“升级验收”。

在传统认知中,讲解员的考核常聚焦于“资料背得多不多”,而今天的考核中,我们看到的是讲解员信息转化力的提升。

“以前观众最常问的是‘这文物是哪个朝代的’,现在的提问更多是‘这件文物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制作,他们当时在想什么’。”要说观众需求的变化,从业9年的讲解员侯美辰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观众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对的答案”,还是一个“好懂的故事”。

“近两三年的讲解中,你能明显感觉到观众更渴望的是有‘梗’、有链接的解读。”在讲馆藏铜钺时,侯美辰不再是讲文物的长宽高,纹饰名称等基本信息,而是从纹饰造型,延展到它的传播路线,带观众理解“大江大河是族群交流的重要通道”;再对比其他地区的相似文物,解释“文化交流”的生动内涵。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从业9年的讲解员侯美辰

从“对的知识”到“好懂的故事”,讲解员传播思维改变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与持续更新的能力。

“00后”讲解员王娅雪,在入职2年期间,通过参加学术讲座、专业书籍和新闻报道,打磨更新了19次讲解词,把复杂概念用“短句+类比”讲得通俗易懂。从最开始怕讲错,到现在怕讲得不够精彩,她心态的变化,正是新一代讲解员从“知识搬运工”向“文化翻译官”转型的缩影。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00后”讲解员王娅雪

“知识输出型的讲解风格,观众已经越来越不接受了,你必须要学会讲故事。”从业5年的讲解员武俊彦,也曾陷入“知识输出”的误区。当她像机器人一样说出一堆数字年代,却没能回答观众想知道的,她开始有意识地打磨自己的“故事力”,这份底气,来源于5年来知识的累积、感悟与提炼。

“展柜里的石器,对应的是我们现代的工具。它们从几十厘米的物理距离,到几十万年的文明跨越,是我们人类对生命韧性与智慧传承的生动注脚。”在最难讲的史前部分,当观众还在对“新旧石器时代有啥区别”云里雾里时,武俊彦用这句感触,点燃了观众对古人类的共情与探索欲,“你讲解时的重点、你的感触、你的思考,还有你讲完后身上起的鸡皮疙瘩,真的是会传染给别人的。”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从业5年的讲解员武俊彦

“知识准确是底线,但传播效果是高线。”对此,贵州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张婵认为,考核就像盖房子,知识准确是根基,确保房子不会塌,“但传播效果好才是屋顶,能让住在里面的人觉得舒适、愿意常来,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讲解员不仅是文物的“代言人”,更是文化的“翻译官”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文化服务“创新思维”的突围。

当评委席有了观众的声音,当讲解员开始“翻译”而非“搬运”知识,当考核标准从“对不对”升级为“好不好懂、记不记得住”,一场关于“如何让文化真正活起来”的立体化探索,正在贵州省博物馆的考核现场悄然生长。

在这场变革中,讲解员不再局限于单向输出,而是以“翻译官”的角色,用当代语言重构叙事——

从汉代中央对贵州的开发,关联到边疆治理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从明代《盘江图轴》定格的“一线悬命”交通记忆,链接到如今“万桥飞架”的现代奇迹;从30万年前早期人类的聚居痕迹,延伸至当下山水相宜、多族共生的和谐图景……历史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在确保知识准确性与文化严肃性的前提下,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了“当下的生命力”,让文物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优秀讲解员所具备的能力之一,是把复杂变成“好懂的话”

“考核的‘破圈’,本质上是贵州省博物馆服务理念的全面升级。”张婵认为,这场考核照见的不仅是讲解员的成长方向,更是博物馆行业的转型轨迹——当博物馆开始琢磨“观众想看什么、怎么让观众看得懂、怎么参观才有意思”,文化服务便从“标准化供给”转向“个性化共鸣”,逛博物馆的过程自然变得亲切有趣,历史文化才能在讲述中真正“活起来”。

从一场讲解员星级考核,看贵州省博物馆“用户思维”的升级

贵州省博物馆讲解员队伍

值得期待的是,贵州省博物馆还将以此次考核为起点,进一步深化数智转型,将计划引入机器人导览,采用AI+人工双轨服务,为观众提供更精准、更鲜活的文化体验。

当观众走进博物馆,不再需要努力听懂,而是自然想听,这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

这,也是考核标准升级后,最温暖的意义。

END

编制丨信息中心

核校丨办公室

一审丨吴进阳

二审丨李甫

三审丨李强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