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22日 15:08 3 admin

随着智驾系统越来越深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关于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其实也正在悄然迎来一场关键的技术分水岭。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一边是仍有车企执着于激光雷达,将其视为高端与可靠的象征,坚信通过多模态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叠加,能够构建出高度精准且具备物理冗余的感知系统,从而保障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而另一边,越来越多的品牌在2025年,开始有意识地转向“纯视觉”方案,强调通过强大的大模型算法与海量数据驱动,仅凭摄像头这双“智慧之眼”,就能提取足够的深度信息并理解复杂场景。他们认为,以数据驱动和AI大模型为核心的纯视觉路线更容易走向成熟,PV E2E不仅更高效,也更为安全。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毫无疑问,这场围绕“眼睛”与“感官”的智驾路线之争,不仅涉及技术范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与战略方向。例如,最近备受关注的小米YU7就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而同期发布的小鹏G7,其负责人李小鹏则明确表示将走纯视觉智驾路线。当然,不只是小鹏,包括华为ADS、蔚来OSD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开始探索“纯视觉”路径。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那么,作为今年智驾领域的“新宠”,纯视觉方案为何会受到全行业的重视?激光雷达路径是否真的不再具备优势?面向未来的L4、L5系统,是否必须配备激光雷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现状:当前“L2+”级别的辅助驾驶,主要依赖高精度的局部感知能力。无论是激光雷达还是纯视觉方案,在大多数L2场景中,国产厂商的整体表现已趋于成熟。因此,无论各家车企宣传其智驾系统表现如何,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L2、L2+迈向L3,甚至L4、L5的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是的,我们常在车企发布会上听到“Corner Case”这一表述。本质上,它考验的是智驾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与鲁棒性。那么,当真正的L4/L5自动驾驶到来时,是否需要硬件提供局部精确的点云数据?是否仍需依赖激光雷达实现多传感器的安全冗余?这确实成为一个关键的技术议题。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与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不同,激光雷达被引入智能驾驶系统其实非常早。早在2004年,DARPA举办了一场132英里的沙漠无人驾驶挑战赛。当时由于传统GPS精度不足,43支进入淘汰赛的车队几乎全部失败,只有斯坦福大学的“Stanley”汽车脱颖而出。该车创新性地搭载了5个LMS291型号的单线激光雷达,借助激光雷达提供的精确点云图与81米的探测范围,成为首辆成功通关的车辆,并赢得了200万美元奖金。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后来,“Stanley”团队被谷歌X实验室吸纳,启动了秘密的自驾车项目,这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Waymo的前身。作为谷歌子公司,Waymo堪称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多模态”架构的先驱。早在2018年,Waymo One已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的无人出租车项目。正是Waymo,以及后来的Cruise、Uber等企业所展示的美好愿景,让激光雷达一度被视为自动驾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在理想的多传感器融合架构中,激光雷达被布置于车顶和车身四周,能向各个方向发射数百万个激光脉冲,并通过精确测量反射时间,生成车辆周围环境的高精度三维图像,无论白天黑夜、雨天或大雾。在早期设计中,激光雷达在多模态感知中扮演核心角色:通过计算反射时间生成点云数据,提供厘米级的距离测量和3D几何信息,与摄像头的“语义理解”及毫米波雷达的“全天候穿透”能力形成互补,再结合高精地图,实现对静态与动态、远近、空中与地面障碍物的精准识别。随着4D毫米波雷达的兴起,激光雷达在最初设计中更被视为L4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神器”。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存在差距。近年来,激光雷达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如预期般完美。例如,通常认为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中表现优异,被形容为“看得清、看得远”,但实际情况是,降雨、降雪、浓雾等天气会造成光束严重散射,导致有效探测距离急剧下降,甚至点云建模性能崩溃。有测试显示,暴雨下噪点会增加约5倍,雨雪天气中感知精度下降约40%。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说实话,近处和远处的误检以及恶劣天气下的性能下降尚属“可克服”范畴,毕竟还有毫米波雷达作为补充。但更深刻的挑战在于多传感器的融合问题。理论上,摄像头负责语义信息,毫米波雷达弥补雨雾天气的不足,激光雷达则提供安全冗余,再结合高精地图,堪称完美。然而,如何从“多传感器堆砌”真正实现“智能协同”,目前行业仍面临巨大技术鸿沟。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部分车企虽将激光雷达视为“安全兜底”,实际操作中它却可能成为技术瓶颈。理论上多传感器应提供冗余保障,但实践中若融合策略不当,常引发更多噪声叠加与数据污染。例如,在雨雾天气中,激光雷达产生大量噪点,这些“脏数据”若直接输入融合模块,会严重干扰视觉系统判断,导致误检或漏检。此外,稀疏点云与2D图像对齐困难,激光雷达点云的3D融合模型收敛缓慢,空间调制交叉注意力机制也导致雷视模型训练消耗大量算力。从投影到BEV(Bird’s Eye View,鸟瞰图)需复杂配准,模块间的目标不一致性反而可能放大误差。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尽管近期出现了一些创新模态策略,如时序对齐+多尺度投影以缓解收敛问题,或尝试通过固态LiDAR提升点云密度等,但至少目前,雷视融合仍是自动驾驶领域最前沿也最困难的课题之一。真实情况是,当前融合技术的成熟度在L2+辅助驾驶级别完全够用,但在L3/L4的极端Corner Case场景下,泛化率仍徘徊在60%-70%,远低于人类的95%。虽然高精地图辅助可大幅提升融合精度,但地图更新本身又成为新问题。此外,不同车型传感器的差异,在数据采集、空间对齐、语义密度和时序同步方面难以复用,严重限制了模型训练的效率。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那么,为何行业开始关注纯视觉方案?仅仅是因为成本更低吗?或是因为它比多传感器路线更优秀?并非如此。背后的根本原因与传感器本身关系不大,而更多在于数据——数据驱动与数据效率才是关键。

简单来说,随着AI大模型,尤其是Transformer架构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迅猛发展,整个自动驾驶技术的竞争逻辑已悄然改变。路线之争正从“谁看得更远更清楚”转向“谁学得更快更智慧”,而纯视觉方案恰好站在这波浪潮的中心。原因在于,摄像头输出的图像与视频,正是大模型最“熟悉”的语言,与数据驱动的架构天然契合。无论是ImageNet还是COCO,纯视觉系统可直接迁移通用视觉知识,加速模型收敛,提升泛化能力。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相比之下,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系统因配置、型号、位置和数量差异,导致2D图像、3D点云、4D雷达数据难以跨车型高效复用,形成“数据孤岛”,拖慢模型迭代速度。而纯视觉方案中,只要摄像头分辨率与视场角(FOV)大致相同,数据就能高效复用。例如,一家车企积累的数千万公里影像数据,可供给所有车型的模型使用;若多家车企协同合作,甚至可共建全国性的大规模驾驶数据集。这种“数据飞轮”效应,是目前多传感器路线难以实现的。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进一步讲,面向未来的L3、L4自动驾驶,我们不仅需要更精准的感知系统,更需要更智能的“大脑”——能够进行合理路径规划、提前预判事故,在开放、动态、长尾场景中具备鲁棒决策与前瞻能力,而不仅依赖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兜底”。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大家能否理解这一点?真正的数据驱动,并非在数据海洋中机械“刷题”、靠死记硬背应对标准答案,而是要让机器真正“学会学习”。随着大模型迅猛发展,BEV+Transformer架构日趋成熟,自动驾驶系统正逐渐跳出传统的多层解耦框架,转而基于大模型的多头注意力机制,将感知、决策与控制融为一体,加速数据闭环,实现飞轮效应。一言以蔽之,L3以上智驾系统的核心,在于掌握“学习方法”,而非仅仅做对题目,从而在复杂的“真实考场”中随机应变、提前预判与决策。

【文章】激光雷达是邪路吗?L5智驾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达?

那么,纯视觉是终点吗?它是否完美?是否意味着我不看好激光雷达?当然不是。纯视觉也有其天然缺陷,例如在极端天气(雾霾、眩光等)下感知能力仍会受限,鲁棒性不足以覆盖所有Corner Case场景等。展望未来,多传感器方案在理论上仍具备更强的冗余性与鲁棒性。随着4D成像雷达、神经辐射场、跨模态对齐等新技术不断突破,未来高阶自动驾驶必将回归以大模型为核心的多模态融合架构。届时,激光雷达很可能仍将扮演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