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航天圈出了个大消息:咱们国家的嫦娥七号,已经定好了2026年前后发射,目标直指月球南极。这趟任务可不是随便逛逛,要是能真在月球上找到水,中国说不定...
2025-10-22 2
改编自尼古拉·库库什金所著《单手拍掌:揭开人类心灵之谜》。普罗米修斯出版社出版。在《单手拍手》的摘录中,尼古拉·库库什金 (Nikolay Kukushkin) 提出,神经元揭示了记忆、意义甚至意识是如何从人类、海蛞蝓等生物的相同生物根源中产生的。
(尼古拉·库库什金(Nikolay Kukushkin)是纽约大学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临床副教授,同时也是神经科学中心的研究员。他拥有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时间模式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他的学术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自然医学》、《神经元》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杂志上。他是畅销书《单手拍掌:揭开人类思维的奥秘》的作者,该书曾获多项奖项。)
肉体与精神之间有着一道清晰的界限,这显而易见。正因如此,大多数文化都相信某种形式的灵魂——一个区别于肉体的实体,能够体验肉体的感觉和信仰。
科学界也普遍认为这条界限难以逾越。伟大的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提出了著名的“磨坊论证”:他在1714年写道,如果存在“一台机器,其结构使其能够思考、感知和知觉”,那么你可以想象把它放大到磨坊大小,然后走进去——但你所能看到的只是相互推动的部件,无论多少细节都无法解释所有这些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思考和感知。
在20世纪中期,这种智慧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以至于整个实验心理学传统都以承认失败为前提:行为主义。它认为,行为——即动物身体做出的物理运动——是动物思维的唯一可能解读,而“思维”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根本不应该被讨论。其目标仅仅是确定哪些输入到大脑这个“黑匣子”中能够预测哪些输出——哪些刺激会导致哪些行为。其余的都是伪科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科学家——也就是21世纪实验心理学家——确实进入了这个黑匣子。正如显微镜曾经照亮了以前无法触及的世界一样,脑成像技术打开了通往大脑内部运作的窗口——而不仅仅是其行为输出。大脑显然不仅仅是将感官刺激传递到肌肉的中继站;它们还能创造意义。通过长时间抽象和记忆复杂的模式,神经元可以在其活动中表征外部世界中没有特定物理对应物的想法。
如今,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等工具,我们通常能够将这些抽象概念(单个词语、个性、概念)极其具体的含义精确定位到小簇神经元,甚至在实验动物中,能够精确定位到单个脑细胞。如今,我们拥有创造虚假记忆的技术,可以随意开启或关闭它们,甚至无需动物做任何事情,就能看到它们在动物大脑中扎根。我们可以解读动物思维的内容。或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位置细胞——与特定位置相关的神经元,当动物到达该位置,甚至仅仅是想到该位置时,这些神经元就会被激活。
例如,当老鼠睡觉时,它的大脑会重放追踪其过去运动的位置细胞序列——这是一个无需任何持续行为就能解读的梦境。脑科学逐渐摆脱行为主义教条(认为行为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的这种趋势,有时被称为“认知革命”。
然而,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尽管它已经明显变薄了。
我经常使用“心智”这个广义的描述性词语来概括莱布尼茨所说的“思考、感知和知觉”的过程。在当今科学中,这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认知和意识。认知是信息处理:记忆和抽象。如今,说机器具有认知能力,没有人会感到困惑。
意识是另一回事:它是一切事物的第一人称,是一切事物都像某种东西一样存在的事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意识仍然在墙的另一边。这堵墙由它最坚定的捍卫者——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警惕地守护着。查尔默斯因提出“意识难题”而闻名,粗略地说,这可以说是莱布尼茨密尔论证的现代版本。查尔默斯认为,任何关于大脑客观本质的知识都无法解释主观体验的神秘本质。
我对意识的看法与认知神经科学家卡尔·弗里斯顿和安迪·克拉克最为接近。弗里斯顿和克拉克的观点与查尔默斯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生理与心理、客观与主观之间的隔阂并不存在。大脑是一台生物机器,拥有内置的抽象和记忆功能,并运行着复杂的软件。这些软件不断尝试理解持续的体验,而意识正是在这个理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大脑所有部分是如何运作的——但一旦我们理解了,弗里斯顿和克拉克说,就不再存在任何神秘之处,也不再存在任何我们无法逾越的牢不可破的墙。
真正的问题,他们称之为“意识的元问题”,在于解释我们持有的意识中存在其他东西的观点——即第一人称不同于单纯存在的信念。需要解释的并非意识本身的难题,而是大卫·查尔默斯为何认为它是一个问题。
说这场争论尚未解决,是轻描淡写的说法。
我同意弗里斯顿和克拉克的观点,如果你长时间沉思,第一人称视角就会消失。没有必要解释客观事物如何转变为主观事物,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两个事物。不存在隔阂。
没有必要解释客观事物如何转变为主观事物,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两件事。不存在墙。
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弗里斯顿和克拉克是通过研究人类思维得出这个结论的,而我是通过研究海蛞蝓的神经元得出同样的结论的。你可以说,我们从两个方向接近这堵墙,最终在中间相遇,却始终没有找到它。
当我描述海蛞蝓如何抽象信息时——那些表示触碰尾巴和头部的神经信号如何组合成一个更普遍的含义——危险的触碰身体——我刻意避免将这些含义标记为“理念”或“本质”。“本质”是我用来描述“自然理念”的词——它们是进化智慧的产物,体现在世界本身之中。而“理念”则意味着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意义,是我们大脑活动的逻辑产物。本质是客观的;理念是主观的。那么,海蛞蝓大脑中的抽象概念究竟属于哪里呢?它们是本质还是理念?
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对于蛞蝓来说,它们是本质——就像腿的本质是行走一样,神经信号的本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险的触碰。
但如果我们能从海蛞蝓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把这些本质称为“思想”。从海蛞蝓的视角来看,我们对控制虹吸管的神经元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当有人触碰我们的尾巴时,环境中存在潜在的危险。
当然,你可能会说,但这根本算不上一个想法。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带引号的“想法”——一个关于海蛞蝓如何应对刺激的隐喻性描述,而给我们丰富的、主观的思维建构赋予同样的名字毫无意义。
但大多数人对海蛞蝓记忆的看法也正是如此——它是带引号的“记忆”,而不是真正的记忆。他们错了——我们的记忆其实也是同样的过程,只是复杂程度达到了极致。
加州海兔(Aplysia californica),又名加州海兔,是库库什金在实验室研究的海蛞蝓。(图片来源:Genny Anderson / Wikimedia Commons)
如果我们的直觉和记忆一样错误呢?海蛞蝓的记忆、人类的记忆以及培养皿中神经元的记忆虽然有共同之处,但这同样说不通。如果这些记忆是一样的呢?如果主观只是客观的一种复杂形式呢?如果所有的想法真的都是本质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生理与心理之间的那堵墙其实根本不是一堵墙,而只是视角问题——硬件与软件。你可以将神经元脉冲和突触可塑性视为两者的属性,就像你可以将手机应用程序视为一行行代码或流经微芯片的电子一样——两者都是正确的。而且,根据你对脉冲和突触可塑性的理解方式,它们要么存在于你的外部,要么存在于你的内部。
研究海蛞蝓让我明白,我们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常常被大脑的超凡复杂性所蒙蔽。一旦你忽略了这种复杂性,许多令我们困惑的事情——比如生与死的本质——就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烟消云散。而当你仔细观察时,其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会烟消云散,那就是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区别。
相关文章
最近航天圈出了个大消息:咱们国家的嫦娥七号,已经定好了2026年前后发射,目标直指月球南极。这趟任务可不是随便逛逛,要是能真在月球上找到水,中国说不定...
2025-10-22 2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利川频道、湖北日报客户端咸丰频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近日湖北的利川和咸丰发布了放5天秋假的通知加上前后两个双休日...
2025-10-22 1
文 | 浅黑科技近期体验了iQOO 15,其流畅度令人印象深刻,不愧是主打性能的机型。但这份流畅的背后,似乎也伴随着部分体验的取舍,比如拍照表现便不算...
2025-10-22 2
2025年10月21日—中国·北京——真我手机正式发布旗舰新品真我GT8系列。街拍神器真我GT8 Pro,凭借行业首发全链路深度定制的理光GR影像系统...
2025-10-22 2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康康最近,俄罗斯闹了个大笑话。起因是俄罗...
2025-10-22 1
中方再次掀桌,美方拒绝缴纳163万港务费。特朗普终于承认,自己发起的关税政策是错的,他的松口能否给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带来缓和呢?特朗普转口风,承认关税...
2025-10-22 1
2025年10月20日,北京——你是否在深夜懊悔,白天又因一句“不好意思”而错失良机?最新心理学研究揭示,那些在生活中越过越好的人,往往都具备一种曾被...
2025-10-22 2
改编自尼古拉·库库什金所著《单手拍掌:揭开人类心灵之谜》。普罗米修斯出版社出版。在《单手拍手》的摘录中,尼古拉·库库什金 (Nikolay Kukus...
2025-10-22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