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宿迁老城八角楼的历史记忆 | 作者 赵邦富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0日 22:55 2 admin
宿迁老城八角楼的历史记忆 | 作者 赵邦富

在宿迁老城的时光褶皱里,八角楼曾是最鲜活的“城市印记”。这座矗立在黄河南路与项王路交汇处的楼阁,虽无恢弘体量,却以独特的八角飞檐,在二十余载岁月里,装着老宿迁人的市井烟火与时代变迁,成为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家乡符号”。

一、诞生:自带“热闹基因”的新式地标。上世纪八十年代,宿迁城区建设正酣,老城核心商圈的十字路口,一座兼具实用与特色的楼阁拔地而起——这便是八角楼。它并非传统古建,而是揉进了当时审美与需求的“新式地标”:直径 6 米的三层圆形仿古建筑,灰砖灰瓦透着质朴;室内二三层的螺旋楼梯,踩上去带着“咯吱”的响声;每层外雨篷的挑檐都向上翘起,八个角如展翅的蝶翼,角下悬着小巧的风铃,风一吹,清脆的叮当声能飘半条街,成了老城区最动听的背景音。

彼时的八角楼,是座“景点式小餐饮楼”,一楼的窗口总飘着早点的香气:刚出锅的油条、冒着热气的豆浆、包子,引得路人驻足。对老宿迁人来说,它是“赶大集、买年货”的必到之处——孩子们攥着皱巴巴的零花钱,踮脚买根油条;主妇们结伴路过,会在周边摊位挑块花布;年轻人约会时,总习惯说“在八角楼下等你”。风铃响里,藏着柴米油盐的烟火,也藏着寻常百姓的欢喜。

二、鼎盛:老城区的“商业心脏”与“时光容器”。八角楼的热闹,很快辐射成一片繁华。围绕着它,百货公司、电影院、新华书店陆续兴起,形成了宿迁最早的核心商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节假日,八角楼门前的人们摩肩接踵:石阶上坐着看露天电影的街坊,后排的孩子踮着脚,前排的大人坐着板凳;树荫下有艺人说书,醒木一拍,围满了听故事的人;自行车穿梭其间,后座位上冰棍箱冒着冷气,叫卖声此起彼伏;还有穿着新衣服的姑娘小伙,以八角楼的飞檐为背景,拍下黑白照片里的青春。

许多老宿迁人的“第一次”,都与八角楼有关:在楼旁食品店买的巧克力,甜得能记半辈子;第一次看彩色电影,是在隔壁影院看的《庐山恋》,散场后还在楼下发呆;甚至第一次收到的情书,是在八角楼下的树荫里,对方递过来时,脸比天边的晚霞还红。对他们而言,八角楼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装着喜怒哀乐的“时光容器”,每一块灰砖、每一声风铃,都记着一代人的欢笑与牵挂。

三、谢幕:消失的地标,不朽的记忆。城市的脚步总在向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宿迁城区不断扩容,新的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遮住了老城区的天际线,老商圈的热度渐渐转移。八角楼周边的商铺慢慢冷清,曾经飘满香气的窗口关了门,风铃的叮当声,也被川流不息的汽车鸣笛声淹没。2002 年,因城市规划调整,这座陪伴了宿迁人二十多年的地标,最终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宽阔的马路、更现代的沿街商铺,旧日的痕迹,似乎在机器的轰鸣声里,渐渐淡去。

如今再走在黄河南路与项王路的交汇处,已找不到八角楼的半点踪影。但老宿迁人提起这个名字,眼神总会瞬间亮起来:“就是以前那个有八个角、挂着风铃的楼啊!”他们会指着路边的某个位置,笃定地说“这里以前是八角楼的大门”;会给晚辈讲“攥着五分钱买油条”的故事,讲“在楼前看电影挤破头”的趣事。这座消失的楼阁,早已脱离了“建筑”的定义,化作一代人的乡愁,活在口口相传的回忆里,活在老照片的背景里,活在“家乡”二字最温暖的注解里。

岁月流转,如今的宿迁早已高楼林立、商圈遍布,但在老宿迁人心里,始终为八角楼留着一个位置。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迁,也守护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些风铃叮当的日子,那些围绕着它的烟火与欢笑,从未真正消失,而是化作时光里的暖光,每当有人提起“家乡”,便会轻轻亮起,提醒着每个人:有些印记,哪怕建筑不在了,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