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行进中国丨昔日“伤疤”,今朝山水画卷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7日 11:58 3 admin

“听说老家的废弃矿山变成了生态乐园,我得来看看!”

今年国庆假期,打卡江西新余的金石山矿山公园,成为4万多人的出游选择。

新余仙女湖区欧里镇居民昌佳怡在外学习、工作多年,今年频繁听闻家乡矿山的“逆袭”故事,趁着假期回乡,和家人一起过来体验了一把。

“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了!”望着眼前的景象,昌佳怡十分惊喜。记忆里的金石山,灰色的岩体裸露在外,地面坑洼不平、寸草不生,毫无生机可言。“现在地面平整了,种上了绿植,规划了休闲步道,还保留了窑洞遗址,游乐设施也很齐全,下次要邀请外地朋友来玩。”

行进中国丨昔日“伤疤”,今朝山水画卷

由废弃矿坑修复蜕变的金石山矿山公园。人民网 朱海鹏摄

金石山的石灰石资源丰富,采矿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鼎盛时期,这里聚集了50多家大大小小的采石场和石灰窑,每日往来的运输货车近千辆,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重要印记。

然而,长期粗放式的过度开采,让金石山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岩体裸露、水土流失、粉尘污染、土壤碱化、边坡崩塌等问题日益严重。”欧里镇党委书记章兰兰回忆道。

“以前矿区这块车来车往,扬起的灰尘特别大,家里都不敢开窗,一下雨就到处是泥。”62岁的欧里镇昌坊村村民昌禾生记忆犹新。

行进中国丨昔日“伤疤”,今朝山水画卷

矿山修复前。新余仙女湖区欧里镇供图

生态之殇,亟待治理。2018年,在上级部门的统筹指导下,欧里镇陆续关停了59座石灰窑、11个采石场及多家相关矿企,并将金石山纳入历史遗留矿山名录,开启了生态治理的探索之路。

“金石山四周是连片的青山,但方圆1200多亩的矿区就像一块刺眼的生态‘伤疤’。”新余仙女湖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欧阳勇向记者展示了一张4年前的航拍图,画面中,灰色的矿区与周边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这笔‘生态欠账’该还了。”

如何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如果仅对矿区进行简单复绿,后续每年的维护成本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章兰兰坦言,生态修复不能只停留在“补绿”层面,必须探索更具长效性的发展路径。

转机出现在2022年12月。得益于3亿元政府专项债券的下拨,当地引入中交一公局四公司作为项目建设运营单位,正式启动金石山“生态修复+文旅融合”工程,将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为废弃矿山的“重生”注入新动能。

行进中国丨昔日“伤疤”,今朝山水画卷

遗留窑体是公园风景的一部分。人民网 朱海鹏摄

“消除地质安全隐患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难度最大的一步。”中交一公局四公司昌坊项目运营品牌总监戴松手指向“披着”防护网的矿山崖壁介绍道,为了彻底解决安全问题,公司联合地质单位,投入大量机械与人力,对坡面危石、松土及中部滑坡体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对废弃窑体开展结构性加固、围挡。

“仅排险这一项工作,就用了13个月时间。”戴松说,正是这细致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修复中,我们通过废矿渣清理、客土喷播、地形整理与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措施,重新塑造矿山的地形地貌。”戴松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一个个大坑洞、渣土坡,现在变成了游客中心和平整草地。

经过系统修复,金石山新增林地220余亩、草地360余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跃升至80%,昔日的“荒山”逐渐焕发出绿色生机。

行进中国丨昔日“伤疤”,今朝山水画卷

原本堆满废渣的坑洼地,如今绿树成荫,风景宜人。人民网 朱海鹏摄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将文旅运营的设计思路前置,在修复的过程中,统筹塑造矿山崖壁地貌,科学设置海绵公园排水系统,并建立了常态化安全监测机制,从一开始就为后期游乐园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安全、生态根基。

走进公园深处,丰富多样的业态让人眼前一亮:不仅有彩虹滑道、悬崖蹦极、越野车赛道等户外体验项目,还有矿洞探险馆、矿洞食堂、旷野书咖等室内场所。登上101米高的高空游乐综合体组合塔,一个“可触摸、可体验、可学习”的矿山主题文旅综合体尽收眼底。

“在这里,矿山不再是‘生态伤疤’,反而成了最吸引人的IP。我们不仅保留了矿山独特的陡壁景观,还依托原有地势引入24个特色游玩设施,定期开展音乐节、灯会等活动。”戴松表示。

行进中国丨昔日“伤疤”,今朝山水画卷

金石山南面铺设了光伏板,山坡正在进行“复绿”。人民网朱海鹏摄

通过无人机俯瞰金石山,一幅“绿”“光”交织的画面清晰可见:一面是绿意盎然的生态乐园,另一面则是错落分布的光伏板。“矿山南面坡顶及道路两侧安装了光伏板,其他区域则同步复绿。”欧里镇人武部部长廖嘉灵介绍。

与老矿区一起变化的,还有附近村民的生活:每天早上,昌禾生换上保安服,准时来到公园上班;中午,距离公园约700米的燕子饭店座无虚席,老板娘昌海燕麻利地收拾桌子,“公园开放后,餐馆生意更好了”;傍晚,沿休闲步道散步成为村民张冬梅与家人的“固定活动”……

“1月份试运营以来,公园已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戴松介绍,二期民宿项目也在策划推进中。

金石山的蝶变,是江西矿山生态修复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时期,江西累计完成8548座废弃矿山修复,修复面积达46.5万亩,建成262座绿色矿山,居全国前列。从“生态欠账”到“绿色红利”,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拓宽了发展路径,在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中,一座座废弃矿山正重焕生机。(帅筠、邹玢琦、朱海鹏)

人民网“行进中国”江西调研采访团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