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7日 11:58 5 admin

在郫都区东北部,府河源头处,有一片兼具水乡灵秀与人文厚重的土地——团结街道

它北依毗河与新都区新繁街道相望,南邻安靖、犀浦街道,西接红光街道,东连三道堰镇,28.83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既有21315亩耕地的田园风光,也有3.9平方千米建成区的都市气息

作为川西平原重要的水陆码头旧址,柏条河与徐堰河在此交汇,经石堤堰节制闸分流出府河与毗河,滋养出“水旱从人,粮草丰茂”的宜居之地。

从昔日的太和场到如今的团结街道,这里不仅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书写着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篇。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团结街道远景图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PART 01

因水而兴:府河源头起市集


团结街道的故事,始于一个名为“太和”的古老场镇。早在明代,郫县便设东南西北四乡,编为“三镇七里”。

清代沿袭此制而设“七村”,以当地土著大姓命名,分别为徐村、马村、孙村、唐村、范村、刘村、芶村。太和场设于清早期,为刘村下辖。

清乾隆《郫县志》记载:“太和场,城北十五里,中市,属刘村一甲。”

据传,这里最初被称作马家营,约是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大量回族人民从外地迁入定居而得名。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马家营逐渐形成了汉回两族聚居的局面,于是改名“太和”,寄托着两族人民和谐相处的美好心愿。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太和场 图源:郫都史志


太和场的兴盛,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水路之利。成都的母亲河府河起源于团结境内的石堤堰,这里素有“府河第一镇”的美称。发源于都江堰的徐堰河与柏条河流至石堤村汇合后,被迎面而来的石堤堰分成两半,一半为府河,一半为毗河。

石堤堰这一水利工程让周围的乡镇水旱从人,粮草丰茂,因此被誉为“小都江堰”。正是这样优越的水利条件和水陆交通便利,促使一个繁荣的场镇出现在团结这片土地上。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石堤堰 图片来源:视界都江堰


太和,寓意“太平和气”,不仅寄托着当地百姓的美好愿望,更体现了其重要的商贸地位。

因临近府河,太和场成为了农商货物水陆运输与周转的要地,清初时即与三导堰(今三道堰)、马街、青杠树等场镇同为县北较为活跃的场市。

清嘉庆《郫县志》记载:“太和场,在县东北二十里,大市,路通新邑,河通省城。”

太和场地理位置优越,既有陆路通达新都,又有水路直通成都,是远近闻名的水码头,堪称水陆交通枢纽。清末民初时,太和场更加兴隆。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旧时的太和场(手绘示意图)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每月逢“三六九”是太和场的赶场日,当地及周边各地所产的米、面、菜油,以及烟、麻、辣椒、豆瓣酱等,通过府河水陆码头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埠,外地的棉花、布匹、丝绸、百货、食盐、红糖等,则又在此周转至邻近各乡,交易繁盛,遇到定期的庙会时,来往之人众多,热闹场面更是壮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太和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12月,设立太和乡


1955年,太和乡与仁义乡合并,取民族团结之意,命名为团结乡


1985年,改为团结镇


2019年,改为团结街道

从“太和”到“团结”,名称的更迭不仅是区域功能的升级,也是团结街道融入城市发展大局的见证。



PART 02

因和而美:汉回共融的幸福佳话


数百年的汉回共处历史,为团结街道沉淀下独特的民族风情;府河滋养的土地,又孕育出丰富的文化遗产。行走在团结街道的街巷间,清真寺的古朴建筑、太和牛肉的诱人香气、牛灯表演的欢快节奏、老山歌的悠扬曲调,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文化画卷,让人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宗教建筑是这一多元共生的直观体现。旧时太和场及周边,曾建有三圣寺、观音阁、东林寺、弥陀寺等众多宫观寺庙,其中三圣寺规模宏大,香火鼎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团结街道永定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清真寺,原名“太和场张家寺”,是当地回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座清真寺的建筑形制与布局充满民族特色,紧凑的合院设计显得简朴而沉稳,院内大小厅堂错落有致,小径蜿蜒通向清幽的后花园。

寺内保存的三座清代碑刻,成为研究地方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清真寺 图源:团结服务在线


据记载,当地回民的先祖多为明末清初从陕西、湖广两地辗转而来的移民。每逢圣纪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周边十里八乡的回民都会欢聚于此,共庆佳节,清真寺也成为维系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回民聚居的历史,也让牛肉成为团结街道的特色美食符号,其中“太和牛肉”更是声名远扬,与阆中张飞牛肉、自贡火边子牛肉并称为“川中牛肉三绝”,如今已成为团结街道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

每逢节日或有客人来访,去太和场品尝正宗的太和牛肉,已成为当地人与远道来客的共识,这道美食也成为汉回两族共享的味觉记忆,见证着两族人民的和谐相处。


牛肉干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切片牛肉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太和牛肉 图片来源:团结服务在线


除了民族美食,团结街道的民间艺术同样精彩纷呈,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承载着乡土记忆与集体情感。旧时郫都地区盛行“耍灯”,即灯舞。

在团结街道,最为流行的是“太和牛灯”。这种由三人表演的民间舞蹈,以模仿耕牛动作为主,生动展现了人与牛之间的亲密关系,辅以锣鼓和山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情趣。因其表演生动有趣,寓意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2019年4月,太和牛灯被正式列入成都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从此有了更坚实的传承保障。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太和牛灯 图片来源:文明郫都



PART 03

因创而新:老厂房里的造梦现场


当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相遇,团结街道便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如今的团结街道,正依托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积极拥抱新兴产业,其中,“拍在成都”实景片场的落地与运营,是传统街区向现代化文创高地转型的典范

走进“拍在成都”实景片场,仿佛踏入一座影视艺术的奇幻王国,唐人街武馆的飞檐翘角透着中式古典韵味,曼哈顿公路餐厅的霓虹招牌尽显美式风情,布鲁克林汽修厂的金属质感与艺术涂鸦充满个性,古色古香的长安府邸以木质框架和隔扇还原传统建筑之美,让人一秒“穿越”回古代。

而极具生活气息的现代街区里,咖啡馆、餐厅一应俱全,真实复刻出都市生活的日常场景。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拍在成都”实景片场 图源:天府郫都


这座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综合性实景拍摄基地占地10000平方米,涵盖了8大主题场景,堪称成都影视产业的“取景百科全书”。

它不仅是目前成都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实景拍摄基地,更以“差异化”与“实用性”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多元需求的场景体系。

该片场一期聚焦成都稀缺的纽约风场景,填补了本地影视拍摄的场景空白。

2025年9月亮相的二期,则瞄准剧组高频需求的家景场景,打造了郑州、哈尔滨、东京、东南亚、巴黎等不同地域风格的家居场景,以及专业医院场景,实现了从“小众特色”到“大众刚需”的场景覆盖,让电影、电视剧、广告、微短剧等不同类型的拍摄项目,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取景地。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拍在成都”实景片场 图源:成都影视城


在场景服务之外,“拍在成都”实景片场致力于整合影视产业资源,打造全链条服务平台,构建“实景+棚拍”“单点+整合”的服务模式,让团结街道从单一的拍摄点位,升级为影视产业的“服务枢纽”,吸引了更多影视团队前来创作,也带动了周边服化道、设备租赁、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这种“片场+企业”的联动模式,正在推动郫都影视产业从提供“单点服务”向构建“产业生态”转变。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相约金熊猫,光影向未来”活动现场 图源:成都影视城


未来,随着餐饮、住宿、交通及服化道等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影视+文旅”融合路径的深入探索,“拍在成都”实景片场不仅将为影视创作提供沃土,更将激活区域经济新活力,助力郫都区夯实其作为“西部影视时尚之都”的硬件基础与品牌影响力。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府河喂大的百年老场镇!现在剧组都来抢着拍→

▲“拍在成都”实景片场 图源:成都影视城


如今的团结街道,正以“拍在成都”实景片场为支点,撬动影视产业全链条发展,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书写着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这里既有府河的千年流淌,也有影视的新潮涌动;既有汉回共生的民俗温度,也有产业发展的速度与力度。

“团结”二字,在此刻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是传统与现代的团结,是文化与产业的团结,更是这片土地向未来生长的力量源泉。


来源|成都方志、天府郫都、郫都史志、郫都文体旅、成都影视城、团结服务在线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