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安东寻踪:在鸭绿江边寻找父亲当年留下的足迹(随笔)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22:55 5 admin

想不到曾经梦里千百次想去的这座桥。此时,就是毫无保留地横在我的眼前了。铁灰色的骨架如巨龙昂首,倔强地、几乎是悲壮地,从中国的这一岸绵绵伸向江心,却不曾在半空来了一个戛然而止。只见那断口处,钢梁扭曲如折断的琴弦,凝固着一声未竟的呐喊,在江风中震颤了七十余年。这便是著名的鸭绿江断桥,也是一座用弹痕与血泪浇筑的历史丰碑。

安东寻踪:在鸭绿江边寻找父亲当年留下的足迹(随笔)

为了寻找父亲的足迹,这时候的我静静地伫立在这头,脚下是滔滔绿水奔腾,对岸朝鲜新义州的屋舍静默如谜。江风猎猎,将那段有父亲走过沉重历史的倒影吹成细碎的金鳞,可以说就在这样的一阵恍惚间,仿佛又见看见父亲年轻的身影混在浩荡的人潮中,踏碎冰雪,奔赴战火。

我的三天丹东之行,可以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之旅。手中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父亲身上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背景是模模糊糊的“安东”字样。这座号称英雄之城,此刻正用它的断壁残垣与烟火人间,为我这个志愿军的后代之人,缓缓地展开一段尘封的往事。

第一日:断桥弹痕与老街烟火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过桥面,将钢板上的弹孔镀成斑驳的勋章。我小心翼翼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板缓慢的前行,可以说每一步都像是叩问历史的回音壁。导游的讲解声里,那些密集的凹痕突然鲜活起来。这是1950年美军B-29轰炸机的“杰作”,每一个弹孔都曾吞噬过钢铁与生命。我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言语如苏打般涌现,但只能轻轻地伸出手轻轻地触摸,冰凉的金属表面似乎还残留着咋日战火的余温,刹那间,仿佛又有着千军万马的脚步仓促声从掌心传过来。

江心的残墩如巨人的断指,倔强地戳向苍穹。我闭上眼睛,任由有些寒意的江风将思绪扯回那个苦寒的冬夜。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夜色中,背负着弹药与信念,从这座桥上无声挺进。他们的草鞋踏碎薄冰,马蹄裹着破布,连咳嗽都要用手死死捂住。而身后,祖国的万家灯火正在燃烧,成为他们眼中一面最炽热的军旗。

暮色四合时,我走进安东老街,恍若跌入时光隧道。那条青石板铺盖的路泛着油亮的光,老字号店铺的幌子在风中摇曳,“春生和”糕点铺飘来糯米香,“德和”药堂的铜铃叮当作响。在一家挂有着“抗美援朝纪念酒”招牌的小馆里,我进去生下要了盘炒碴子,黄蚬子在铁锅里滋滋作响。邻桌的老人用丹东口音聊着“过江”往事,他们的皱纹里沉淀着比酒更浓的故事。这市井的烟火气,不正是父亲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的人间吗?那些在坑道里啃冻土豆的夜晚,那些听着《我的祖国》入眠的清晨,可以说都在这缭绕的热气中找到了答案。

第二日:纪念馆的静默与长城的回响

抗美援朝纪念馆如沉默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间。踏入馆内,时光突然变得粘稠。生锈的军用水壶、磨穿底的胶鞋、写满决心书的烟盒纸,每一件展品都可以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标本。在上甘岭坑道的复原场景里,潮湿的空气似乎还带着硝烟味,我的眼睛中似乎看见战士们用尿解渴,用刺刀掘土,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传递着最后一口炒面。

最震撼的是那些“战地工艺品”。用美军罐头盒改的笔筒,炮弹壳磨的油灯,甚至还有用弹片刻的象棋。在那个生活用品极端匮乏年月中,志愿军战士们用智慧与幽默对抗死神。我凝视着一个用钢笔尖刻着“保家卫国”的铝勺,那一刻于我仿佛看见父亲在战壕里借着月光,一笔一划地勾勒对和平的渴望。这不是简单的战利品改造,而是人性在战火中绽放的倔强之花。

午后的虎山长城,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站在“一步跨”观景台,中朝两岸的稻田与村落尽收眼底。最窄处的江面目测不过数米,对岸朝鲜的孩童在江边快乐的嬉戏,牛羊在山坡上啃草。山风掠过烽火台,只是恍惚间传来金戈铁马的嘶鸣。六百年前,明长城的守军曾在这里抵御倭寇;七十年前,志愿军的脚步声曾惊醒沉睡的山岗。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在山谷间时时回荡,与风声、鸟鸣交织成永恒的交响。

第三日:河口的告别与归程

河口断桥隐匿在青山环抱中,比鸭绿江断桥更添几分苍凉。桥头的彭德怀雕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指挥千军万马。毛岸英学校的孩子们正在献花,鲜艳红领巾在风中跳动,像燃烧的火炬。我沿着栈道一路漫步,对岸朝鲜的炊烟袅袅升起,农人赶着牛车缓缓走过田埂。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百万雄师渡江的咽喉要道,是毛岸英奔赴前线的起点。

在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里,一台锈迹斑斑的蒸汽机车静静诉说着几十年那段不朽的传奇。那些发黑的道钉、破损的信号灯、缠着绷带的抢修工具,拼凑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真实模样。我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前驻足:一群铁道兵正在抢修被炸断的铁路,他们的脸上沾满油污,眼中却闪烁着必胜的光芒。我的父亲或许就在其中,用扳手拧紧每一颗螺丝,用生命守护每一寸铁轨。

归程的车上,我再次端详父亲的照片。那个曾经沉默寡言的老人,此刻在丹东的山水中渐渐清晰。他不再是记忆中佝偻的背影,而是那个在枪林弹雨中奔跑的少年郎,那个用罐头盒给战友煮野菜汤的炊事员,那个在胜利后悄悄把军功章藏进箱底的老兵。丹东,这座英雄之城,用它的断壁与繁华,为我的心中重重地揭开了父亲生命中最璀璨的篇章。

鸭绿江依然奔腾不息,断桥在暮色中化作一道黑色的剪影。它是历史的问号,也是时代的惊叹号。当列车轰鸣着驶离站台,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留在了这里。在断桥的弹孔里,在老街的酒香中,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父亲的足迹,终将与这座城市的精神紧密的一起,在无垠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