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排行榜 2025年10月25日 12:10 3 admin

从空中鸟瞰,在粼粼碧波的多瑙河畔耸立着一座城市,它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宝石,这就是雄伟的内陆城市——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斯洛伐克人民的巧手匠心,使这座美丽的城市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吸引各国游客的魅力。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布拉迪斯拉发的城市风貌(图源:网络)

布拉迪斯拉发拥有39万人口(本文写于90年代)。大自然赋予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举目远望,只见垂柳拖丝、环境清幽、姹紫嫣红、迎风弄鸟,常青树和不谢之花将这座城市装点得嫩红娇绿、四季如春、青翠欲滴。

城市周围布满现代化的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和造船工业,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厂就坐落在东郊。一幢幢楼房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拔地而起,所有楼房的窗口、阳台都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藤蔓从楼顶沿墙壁垂下,远远望去,繁花似锦,碧绿葱葱,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盎然生机。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繁华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店,这是最大的一座商场,但凡来这里的人都要到此参观游览。(图源:《在异国星空下》)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的交通中心,火车、飞机通向全国各地,由于该国是内陆国家,人们把多瑙河喻为“大海”,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每天,一艘艘货船带着本国人们所需要的货物从远方徐徐驶进码头,然后送往国内市场,同时将这里的产品装上船,运到国外市场。婀娜多姿的多瑙河,每天宁静地东流而去,来去匆匆的商船每天熙熙攘攘,从不停息。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诺维大桥(Nový Most)位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多瑙河上。(图源:网络)

20多年前新建的多瑙河大桥气势磅礴,像一道彩虹,这座宏伟的大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我们登上大桥顶端的瞭望塔,坐在自动旋转的咖啡馆,饱览多瑙河两岸的旖旎风光,瞭望匈牙利和奥地利秀丽的国土,观赏全城形色各异的建筑。天上白云徐徐飘动。地上森林葱葱茏茏,多瑙河蜿蜒曲折地从脚下流过,使人如入仙境,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矗立在多瑙河对面的一座孤山上,呈正方形,四面有绿树环抱,十分壮观,这座城堡是布拉迪游人必来之地。(图源:《在异国星空下》)

在多瑙河对面的一座孤山上,矗立着一座正方形城堡,占地约1100多平方米,墙壁呈浅黄色,顶端呈粉红色,四面由绿树环抱,十分壮观。这座城堡内有音乐厅、历史博物馆、罗马文化展览馆、会议厅、图书馆、阅览室和俱乐部等,庭院还有一座露天剧院,已成为游客必来之地。

布拉迪斯拉发能够建成这样的规模并非易事,它有着辛酸苦难的历史:

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两个民族,公元9世纪同属大摩拉维亚帝国。10世纪初,帝国解体,捷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捷克公国,而斯洛伐克则落入匈牙利的统治。后来哈布斯堡王朝兴起,捷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区。

公元1867年,这个王朝实行分权,成为奥匈帝国,捷、斯两个民族均划入奥匈帝国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于1918年建立起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不料,这个国家新成立伊始,捷克就派出军队和官吏到布拉迪斯拉发,取代原来由奥匈掌管的政权,并派出大量警察和宪兵加强统治,而且将该地区的工厂关闭、机器拆走,使斯洛伐克成为捷克的农场和伐木区,每年只能向捷克提供原料、农产品和廉价的劳动力,这自然使两个民族产生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利用两个民族的矛盾,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于1939年宣布斯洛伐克为“独立国家”,由反动神甫季索担任傀儡“总统”。

直到1945年5月9日,捷克和斯洛伐克获得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两个民族才重新统一。但是,由于捷克对斯洛伐克不能平等对待,矛盾并未解决,一直在明争暗斗。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斯洛伐克民族能歌善舞,他们喜欢吹奏一种长筒笛,人们随着笛声翩起舞。这是两位农民正在吹笛。(图源:《在异国星空下》)

从70年代开始,在胡萨克(斯洛伐克人)当政期间,斯洛伐克在经济建设方面才取得了较大成就,许多重工业先后在斯洛伐克地区建立,逐渐改变了斯洛伐克的贫穷落后面貌,两个民族在经济上的差距日渐缩小,民族矛盾才趋于缓和。

时光流逝,今非昔比。今日,布拉迪斯拉发一跃而成为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名列全国榜首的城市。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作者李同成在布拉迪斯拉发来去匆匆的人流中留影。(图源:《在异国星空下》)

我徜徉街头,马路平坦宽阔,街心花园群芳吐艳,商店林立,各种消费品琳琅满目,到处充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乍从古朴典雅的布拉格来到布拉迪斯拉发,给人以新兴都市的感觉。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在斯洛伐克公路两旁,特别是在多瑙河畔,随时可以看到这种房子,这就是农村小别墅。每逢节日,居住在城市的人,喜欢携带全家到小别墅度假。作者曾被邀请参观他们的小别墅,室内一应俱全,院内有各种果树和种植的各种蔬菜。(图源:《在异国星空下》)

当我游览了这座城市后,坐在街心公园的龙舌凳上小憩,准备到郊区参观“苏联红军纪念塔”,这时有三位青年(两男一女)从我身旁经过,主动同我们打招呼,并向我介绍他们是布拉格大学的学生。

布拉迪斯拉发印象

位于布拉迪斯拉发的斯拉文苏军烈士纪念碑(图源:网络)

当我说到要参观苏军烈士纪念塔时,他们淡淡一笑、漠然置之。他们说:“过去我们每年都去送花圈,自1968年起,我们不去了。”

我问:“为什么?”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只因苏联也是侵略者。”他们像是打开了话匣子,纷纷谈道:“杜布切克首倡改革,何罪之有?万万没有料到,苏联红军一夜之间占领了我们的国家,把我们的国家领袖押解到莫斯科审判。”他们气愤地说:“丧权辱国之耻,实在难以忍受。”

我问到杜布切克的近况,他们说:“现在在林业部门工作,整天和树木打交道,但他依然受到人们的崇敬。我们经常派人去看他,希望有朝一日,这颗希望之星重放异彩。”

我听了他们这番议论,心中默默称是,只是感到当年为解放这个国家捐躯的将士如今被冷落,太不公正了。既然“苏军烈士纪念塔”已成为敏感区,作为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也就不便去参观了,于是打道回府。

归途,我们在“九人十字架”停留用餐,这里是往来于两座都城的停留点,餐馆、商店和加油站一应俱全。

“九人十字架”是怎么回事?

从前有一对男女青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成人后山盟海誓,要结百年之好。由于社会习俗作祟,双方家长棒打鸳鸯,非要将他们拆散不可。这对恋人行思坐想、梦断魂销,只能暗暗幽会、抱头痛哭。他们誓言:生不同床死同穴。一时感情冲动,深夜持刀将两家老小七口全部杀死,然后紧紧抱在一起投河,湮没于恨水愁山、泪泉冤海。后人为纪念这场爱情悲剧,在路口建立了“九人十字架”。

我们在一家餐馆落座,要了几个菜和饮料。正要进餐,只见一位粗壮男子偕夫人也来用餐,看见我们是中国人,近前问道:“咱们同桌用餐,你们不介意吧?”我们立即起立表示欢迎。

他自我介绍是斯洛伐克人,是卡车司机,说着,手指他夫人道:“她是我的影子。”他夫人白了他一眼道:“什么影子!我是你嘴上的封条。”他将我们视为知己,边吃边谈,无拘无束,突然把手向东面很远的一幢楼房一指道:“我每到这里看到他们就气愤!”

我问道:“那里有什么?”

“苏联侵略军。”

他夫人急忙制止他道:“你又信口开河,忘记你的党票是怎么丢的!”

“这有什么秘密可言,我可以告诉中国朋友。”

他原在车队任科长,由于对1968年苏军入侵持反对态度,结果被开除党籍,并由科长降为司机。

他呷了一口啤酒,指着自己的脖子问我:“你看我脖子上有什么东西?”

我感到可笑,说:“什么也没有!”

“不!有一条无形的枷锁,每天憋得我喘不过气来。”他发泄一通后,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自己笑了:“说这些有何用,只是为了嘴上痛快。”

酒足饭饱后,我们就要分手了,他诙谐地问我:“我向中国朋友提一要求可以吗?”

我问:“什么要求?”

“请派100万军队,把俄国佬一个个送上断头台!”大家一听,不禁莞尔。

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几十年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89年已为“布拉格之春”平反,苏联占领军也撤走,未料他们又反目,于1993年1月1日分为两个国家。

我曾问他们对分家如何看?斯洛伐克人说:“分开好,我们不再受制于人。”捷克人说:“分开好,我们甩掉了一个包袱。”看来他们都愿意分开。

现在两国交界处已设关卡,过往要检验护照。多年来,两国在通婚、事业、上学诸方面早已融为一体,现在有些人上班、学生上学都得出国,特别是有些夫妇一个是捷克人,一个是斯洛伐克人,各持本国护照,出现不少“一家两国”。

《红色权利报》登的一则消息更有意思,一农民抱怨说:“国界线从我院内划定,我的住房在捷克,而厕所在斯洛伐克,我每天得出国几次上厕所。”

看来分家后确实带来一些问题,这需要时间来解决。




- END -

出处 | 《在异国星空下》(2004年5月出版)

原标题 | 布拉迪斯拉发

本文作者 | 李同成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